智慧父母课堂·第292期
“自我空间”——
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你好,我是树辉。
当你决定养育一个孩子时,或许其他知识你都可以不知道,但是你必须了解一个人的“自我”是如何诞生的。因为“自我空间”是父母给孩子最重要,也是最珍贵的礼物。
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我功能?一个人的自我从何而来?父母怎么做才能协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我呢?这是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讨论的三个问题。
展开剩余90%1
自我与自我功能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在弗洛伊德时代“自我”是一个人心理机制或者叫心理体系中的一个机构,也可称之为一个组织。弗洛伊德用一个希腊单词定义它,叫做“Ego”。
那人的精神世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心理结构呢?弗洛伊德把它描述为三部分,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三层楼,从下往上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比如一个孩子生下来就会呼吸,就会吃奶,因为他要活下去。因此本我满足的是一个人的生存需要。
在本我中蕴含着人的两种原始能量,一种叫“力比多”,另一种叫“攻击性”。
力比多是一股怎样的力量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人 爱与融合的力量。比如一个孩子饿了要吃奶,当妈妈喂奶时他全神贯注地吃奶,他正在把自己的力比多投注到吃奶这件事上。心理学家观察发现,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全神贯注地吃奶,从不会被父母打扰,那长大后他专注做一件事的能力也很强。所以随着成长,一个孩子的力比多会转化为他的注意力。
攻击性是一个人 恨与分离的力量。当孩子饿了想吃奶时,如果妈妈的奶水无法满足自己,这个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他会拼命挥着小拳头打妈妈的乳房。这呈现出的就是一个婴儿对妈妈原始的恨。这种恨如果被妈妈允许,被接纳,就会为孩子以后和妈妈分离做好准备。
一个人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这里面藏着人的生存本能。本我所遵循的原则是快乐原则。他不分时间也不分场合,只要有需要就要马上被满足。不然他就会攻击你。
在咨询中有些来访者会对咨询师提出看似很无理的要求,他们要求在咨询以外的时间咨询师二十四小时待命,打电话要随时接。其实来访者正在把自己小时候未被满足的“本我”呈现给咨询师。
如果本我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最基础机构,那超我就是最高权利机构。超我负责限制、审判本我。从本我诞生那一天起,超我就没有看上过他。
一个人的超我是怎么形成的呢?外在规则的内化,外在规则是如何内化的呢?多半是通过父母过于严厉的约束和评价。
我写这篇文章时正在高铁上,我旁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正在哭闹,妈妈一面呵斥孩子小点声,一面皱着眉头,一脸嫌弃的样子。这位妈妈对孩子的训斥就会一点一点渗透到孩子心里,形成孩子的超我。超我永远在更高的道德和标准层面要求一个人,
或许你会说,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是的,常见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更不意味着不会对孩子构成伤害。正因为常见我们才要觉察,才要反思,才要修正。
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有一个权利机构叫做“自我”。自我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关系的能力叫做“自我功能”。自我既不像超我那样看不上本我,也不会像超我那样过分、过高地要求自己。和本我追寻的快乐原则与超我过高地要求相比,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一个人想要通过玩游戏耍手机获得快乐,如果他直接和“超我”商量,结果很可能会遭到一顿嘲笑和羞辱。超我可能会质问他:“你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玩游戏吗?都是垃圾,都是不知道上进的人……”
如果他有一个功能较好的自我,自我就不会像超我一样刻薄,他可能会跟本我说:“你想玩就玩会儿吧,不过你心里要有点数,放松一下,过过瘾就行了。”
自我是怎么跟超我对话的呢?比如我要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我的超我给我下达的指令是一定要考第一,这时候我可能会倍感压力。这时候就需要我的自我出来为我说几句话,他可能会跟超我说:“你干嘛那么严厉的要求自己?不过是一次考试而已,放松一点不行吗?尽力就好。”
你看,面对那个强大的超我,一个健康的自我也不会急于指责他,和他争辩。他会耐心地劝说他。所以一个拥有健康自我功能的人会不断缓和他的内心世界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2
自我从何而来?
一个人的自我是如何产生的呢?即使是在注重帮助一个人解除自我限定,恢复自我功能的精神分析领域,大家也有不同的观点。
原始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出生时是没有自我这个机构存在的。一个生命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只有本我。所以他要不断释放力比多和攻击性,感觉怎么舒服怎么来。随着他的长大,如果继续如此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就会遭到超我的惩罚,这时候他的自我才会诞生出来。
比如一个婴儿刚出生,他感到饿了想要吃奶,这是他的本我的需要,这时候妈妈要及时满足他。可是随着他的长大,妈妈不能时刻都满足他,妈妈偶尔会有忙的时候,如果他继续哭闹,妈妈就会说:“你等我忙完,你得听话,这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三番五次下来,这个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能力:“当我想要吃奶没办法被及时满足的时候我要等一等,这样我的养育者就不会着急,更不会说我了。”所以一个人的自我是在自己本我的需要没有即刻被满足,并被超我不断指责评判时被动发展出的安抚、保护自己的能力,他不是与生俱来的。
与这种声音不同,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一个生命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是有自我的,只不过最初他的自我和本我是混在一起的,没有从本我中分化出来。
随着这个生命的成长,当他的本我被不断满足时他的自我会从本我中慢慢分化出来。比如一个孩子生下来要吃奶,如果每次都能被妈妈及时满足,他会慢慢建立安全感,他再饿的时候不会那么急切,慢慢地他可以接受妈妈没能那么及时的满足自己。
究竟一个人的自我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本我被满足后逐渐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呢?从这个理论诞生那一天起说法不一。从我多年的工作经验看,我更倾向与后者。
比如在给一个孩子做游戏治疗时我会发现如果我可以尽情地陪孩子玩儿,孩子在游戏中呈现出的攻击性会逐渐降低。多年前在给一个被诊断为轻度自闭的儿童做治疗时一开始孩子无法适应沙盘游戏的规则。
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干脆放弃了规则,比如孩子在治疗中扬沙的时候我也会学着他的样子扬。孩子一开始束手束脚,后来越玩越起劲儿,最后直接把沙子扬向我,尽管如此,孩子从未往我眼睛里扬过沙。
过了一个阶段孩子不再扬沙了,可是每次都会把沙架上的沙具推到。有时候甚至扔到很远的地方,但是沙架上那些易碎的沙具他从未扔过。随着咨询的进行他逐渐开始把沙具往沙盘里放了,也很少把沙子扬出沙盘了。
我在儿童青少年咨询中遇到过类似的案例很多。试想一下,如果连一个被诊断出自闭的孩子都能够在一段感到安全的,被接纳的关系中发展出自我,更何况大多数孩子呢?因此,从这个视角看,我接受一些心理学理论关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描述。
比如父母在孩子三岁之前要给予无条件的爱,作为父母,我们不要过早过快地给孩子立规矩,父母要有陪伴孩子游戏的能力……只有孩子的本我得到满足,他的自我才会从本我中分化出来。
3
给孩子一个“自我空间”
“自我空间”这个词是我随机发明的。也就是我以上所说的,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自我要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如何才能完成这一步呢?孩子需要一个足够大,足够温暖,足够安全的空间的。
一个孩子的自我是被父母保护出来的,不是被培养出来的。一但你想要培养,训练自己的孩子,无论你的做法有多巧妙,你的态度有多和善,都会内化成孩子精神世界的超我。自我是从一个人的原始力量中发展而来,这样才会形成他以后成长自己的驱动力。
很多时候 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真正考验的是我们为人父母者的耐心和胆量。所谓耐心就是面对孩子的行为不要过早过快地给出评判和干预。
比如我经常讲的一个例子,当一个孩子刚学会扔玩具的时候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一遍遍地把孩子扔出去的玩具捡回来,而不是阻止他,这里面彰显的就是父母的耐心。
所谓胆量是指当你的孩子表现得与众不同的时候,你不要急着去阻止他,“努力”地让他变得和大家一样,而是陪伴孩子走一段他选择的路,和他一起辨认,这段路虽然少有人走,我的孩子是不是就是极少数之一?
比如有的孩子真的是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并且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这时候父母就不能机械地把这些孩子和网瘾联系到一起,他们需要尝试着多跟孩子聊一聊,看看他是真喜欢网游吗,甚至可以找个专业人士看看孩子在这方面是否有天赋。
记得董宇辉在爆红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像我这样的在我们村就是不务正业,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一定找不到媳妇。”大家听了都笑了,但是董宇辉的这句话深刻的揭示了如果一个父母认知水平不够,没有足够的胆量,那他是多么影响孩子的成长啊!现实中这样的父母比比皆是。
龙应台在他的一本书《目送》中写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送。”
这段话道出了为人父母需要面对的和孩子之间的分离。我对此深以为然,可是在此之前请你一定给到这个生命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发展出一个健康的自我。
静待花开,如其所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定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自我”。
作者:树辉老师
一个专心做咨询的实战派心理咨询师
一个在来访者面前没有正行,
但是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的心理咨询师
一个经常会有一些怪论,
可是会深入你内心的非著名心理咨询师
总之是一个
最不像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
(接受地面&网络视频咨询)
三个解释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胖
放下确定感,尝试用各种好玩儿的方式跟孩子相处
收起你的功利心,接纳孩子并不是为了让他改变
育儿有“树”第32篇|不知道怎么做,你正在给自己制作一个“世纪难题”
发布于:北京市正规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