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把这段文章每段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并适当增加细节描写,字数控制在原文附近。
---
1989年11月14日,淡以兴因病离世。当地县委知道他是邓小平的舅舅后,立刻将这一消息上报给了邓小平办公室。
起初,县委是想征求邓小平的意见,了解淡以兴去世后的葬礼筹备是否妥当,是否需要增加某些物品,葬礼该采取怎样的规格和形式。
邓小平收到消息后,简单地说了三句话,便做出了决定。
那么,他到底说了哪三句话呢?
虽然淡以兴是邓小平的舅舅,但两人年龄相仿,甚至曾是同校同学。
邓小平出生时,他的父亲邓绍昌激动不已,依照家族辈分给他取名“邓先圣”。
展开剩余90%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奔波,年幼的邓小平便经常与舅舅淡以兴以及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感情深厚。
五岁那年,父亲把他送进私塾开始启蒙教育。
授课的老师是一位清朝秀才,极其敬重古代圣贤。看到“邓先圣”这个名字时,他脸色顿时变得严肃。
这些文人一向尊师重道,孔子被尊称为圣人,而小孩子取名“先圣”,等于侮辱孔子,这在他们看来不可接受。
经过老师的提醒,邓绍昌意识到名字不妥,于是将儿子的名字改成了“邓希贤”,家中亲友也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贤娃子”。
直到1927年,邓小平到武汉工作时,才正式改名为“邓小平”。
尽管是舅甥关系,但因年龄相近,又曾是同学,他们更像志趣相投的好友。
1910年,二人被送往北山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老师们传授的不只是书本知识,还有丰富的社会历史故事。
这些早期的启蒙教育对邓小平产生了深远影响,革命的种子也在这时悄然发芽。
不过,淡以兴和邓小平因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人生轨迹逐渐分开。
1920年,邓小平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之后两人便长时间未曾相见,直到1949年下半年才再度重逢。
内战激烈进行中,邓小平被任命为西南局第一书记,驻扎重庆。
翌年春,淡以兴携继母夏伯根闻讯来到重庆投靠邓小平。
警卫员崔来儒接到消息,立刻向邓小平汇报:“首长,您的家人千里迢迢赶来投奔,是否需要夫人来接待?”
邓小平拒绝了让妻子前来的建议,只吩咐警卫员先安排淡以兴与继母住在招待所,待他开完会后再做安排。
“可首长,家人难得来访,您若不露面,恐怕会影响您的名声。”
邓小平依然坚持按计划行事,称还有许多公务需要处理。
淡以兴和夏伯根住进招待所后,整天未见到邓小平,心中难免不满。
当晚,他们被邀请到邓小平家中,享用美酒佳肴,却依然未见到邓小平本人。
淡以兴醉醺醺地坐在沙发上,满腹心事无处倾诉。
待邓小平回家,淡以兴怒气冲冲地质问:“贤娃子,你如今有了地位,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贫苦亲戚的帮助。你怎么发达了,就不认我们了?”
邓小平听出舅舅的埋怨,叹息道:“舅舅,您这话……”
“哪里哪里,你还记得有我这个舅舅就好!”淡以兴话里满是揶揄,邓小平心知肚明,却无言以对。
淡以兴一边抱怨一边喝酒,不知怎的,突然哭了起来:“贤娃子,你可曾想起你苦命的母亲?你远赴法国后,她因日夜牵挂你,身体日渐衰弱,没到四十岁就去世了。那时你还在国外,连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你可想过她的心情?我那可怜的姐姐,一生难安。你作为她最疼爱的孩子,却未能尽孝。”
邓小平听着舅舅的话,脑海里浮现出母亲辛苦撑家的画面。
父亲邓绍昌常年外出谋生,母亲独自承担起养育孩子和照料老人重任,白天操持家务、缫丝养家,晚上还为孩子缝补衣物,劳累至极。
他记得去法国前母亲送他到五里墩时的情景,母亲含泪握着他的手,他安慰道:“母亲别哭,我学成归来就接您去过好日子。”
可母亲未及重逢便撒手人寰,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份痛苦深深刻在邓小平心里。
舅甥二人回到现实,意识到忘了招待夏伯根。
这位继母虽近五十岁,但精神矍铄,原是船工女儿,邓小平母亲去世后,她入赘邓家,承担起家中事务。
她虽未涉足政治,也未受正规教育,却了解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当年女儿曾领游击队员回家疗伤,她毫不犹豫地藏匿敌人,保护他们安全。
她对邓小平仰慕已久,作为继母,也为能有机会照顾这样一位未来领导人感到自豪。
听说淡以兴要来重庆寻亲,她立刻跟随而来。
淡以兴觉得忽略了她,连忙介绍:“贤娃子,这是你的后妈夏伯根,这些年都是她在照顾你们邓家,一肩挑起一家子的重担,不容易。”
他的话意不言而喻,邓小平和夏伯根都心领神会。
夏伯根担心被误解,连忙解释:“听说你回来,我就想来看望你,别多想,没有别的意思。”
她年纪虽与邓小平相仿,却为这个家付出良多,理应受到尊敬。
邓小平握住她的手,感动地说:“以后你就留在重庆吧,我来照顾你,赡养你。”
夏伯根闻言激动落泪,感情流露无遗。
安抚好继母,邓小平诚恳地对淡以兴说:“舅舅,您当年对我们家恩重如山,宁愿变卖家产支持我的革命事业,甚至因此受牵连,我永远铭记在心。您这次来重庆,我本应为您安排工作,但军队纪律严格,不能搞特殊待遇。”
淡以兴苦笑着,知道邓小平公正廉明,不为亲情谋私利,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邓朴方突然插话:“爸爸,你还有个小名?我怎么从没听说过?”
小孩天真的话语逗乐了众人,淡以兴笑着说:“你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呢!等放假了,舅公带你回老家玩,好不好?”
邓朴方拉着他,非得和他拉钩,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贤娃子,别多想,过几天我就回去了,舅舅我没啥本事,但养家糊口的能耐还是有的。”
虽然邓小平严守原则,但作为舅舅,淡以兴生活中也能享受到一些便利。
淡以兴平生勤劳,没攒下多少钱,生病时只有妻子在身边照顾。
老伴不忍他日渐消瘦,提议带他外出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
好友金福生见他面色憔悴,感慨道:“老淡,你终于肯出来走走了,我好久没见你在街上了,有什么心事就说出来,我陪你散散心。”
淡以兴摇头苦笑:“老金,我如今四肢无力,走不了多远,去哪儿啊?”
“你就是太久没吃肉了,去龙溪街上买点肉回来补补,身体会好起来。”
两人来到龙溪街,肉铺门口排起长龙,买肉的人络绎不绝。
金福生先去换肉票,淡以兴排队时有人认出他:“这不是邓大人的舅舅吗?你也来买肉?”
人群纷纷回头,卖肉老板闻讯立刻停下手中活,大声喊道:“邓大人的舅舅要买肉?快到前面来!”
众人主动为他让路,推他到案台前选肉。
“邓大人为我们做了大事,给您割点肉算不上走后门,贿赂都不算!”群众纷纷说。
老板挑了两块上等肉给淡以兴,但他手头没肉票,只有一块钱,买不起。
他婉拒老板,老板却笑着说:“没关系,什么时候有钱了,补给我就行,我信你。”
淡以兴感受到大家的关怀,泪水不自觉地滑落。
虽读过书,却没成就,解放后生活拮据,邓小平时常给他寄生活费,他却花得快。
1986年春节,邓小平回成都,念及孤苦的舅舅,嘱咐广安县委把淡以兴接到成都。
望着满头白发的舅舅,他感叹:“时光匆匆,岁月不饶人啊!”
他问:“舅舅,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调皮捣蛋,爬上乌龟背被称作‘淘气包’的事吗?”
“怎么会忘?我们胆子最大,敢爬那么高,成了别人眼中的怪咖。”
邓小平惊喜舅舅记忆如此清晰,激动道:“舅舅记得真清楚。”
话题一开,回忆如滔滔江水涌来,聊了许多从私塾到岁月沧桑的往事。
看着屋内盛开的花,邓小平感慨:“花年年开,人却无法重来,岁月无情,我们都老了。”
“行了,别感慨了,难得见面,好好珍惜当下才重要。”淡以兴打断他的忧愁。
午饭时,邓小平准备了几道菜和酒,热情招待舅舅舅妈。
淡以兴看着简朴的菜肴,撇嘴说:“贤娃子,听说你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