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以玄奘取经为背景,演绎了许多离奇故事,引人入胜。
说起这部小说的情节,可谓是奇思妙想,天马行空。
此外,小说里还设置了很多悬念,如果仔细阅读,就能知道这些故事并不简单,而是包含很深刻的哲理。
其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唐僧师徒过通天河时,曾有一个老鼋自告奋勇,送师徒四人过河。
在路上,老鼋提了一个请求,请唐僧向如来问一个问题。
可是唐僧口中答应,后来却食言了。
那么老鼋究竟想问如来什么问题,唐僧为什么会食言?这其中又有怎样的隐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鼋想问如来什么问题,唐僧又是如何答复的?展开剩余91%前文所说老鼋,本来是通天河之主。
起初,在波光粼粼的通天河畔,老鼋以其庞大的身躯守护着这片水域已是年深日久。
这片河水曾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而老鼋则是这变迁的静默记录者。
然而,平静的日子被灵感大王的到来打破了。
灵感大王,本是南海的一片莲花池中,浮游着的一只金鱼。
这只金鱼并非寻常之物,它生活在观音菩萨的池塘里,每日随着莲叶的摇曳浮出水面,聆听着佛经的悠扬,逐渐有了灵性,终于修成了精怪。
随着修为的提高,金鱼变身为灵感大王,肌肉紧绷,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
它离开了安宁的莲花池,游向了更加广阔的水域,目标直指远处的通天河。
到达通天河后,灵感大王的威势愈发显著,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老鼋的领地发起攻击,水花四溅中,哀嚎声与怒吼声交织成一曲河水的悲歌。
老鼋尽力抵抗,但灵感大王的力量与残忍超乎老鼋的预料,他的攻势如同暴雨般猛烈。
老鼋的巢穴被一次又一次的袭击,眷族们无家可归,四处逃散。眼看河域将被彻底占领,老鼋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这片曾经的天堂变成灵感大王的领地。
在占领通天河后,灵感大王不仅仅满足于对水域的控制,其贪婪的目光也转向了河岸上的村庄。
它派遣自己的部下前往各个村落,宣布了新的律令:每年,通天河周围的每个村庄都必须献上两个童男童女作为供奉。
这一命令迅速在人间传播,引起了村民们的恐慌和绝望。
每当供奉之日,村民们只能哭泣着送走自己的孩子,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无助和悲伤。
童男童女被押送到通天河边,一边是家人的泪水,一边是灵感大王那冷漠的目光。
他们被送上精美的船只,船只缓缓驶向河中央,消失在迷雾之中。
后来,唐僧师徒四人路过通天河,在听说灵感大王残害童男童女的事情之后,介入其中,最终,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收服了灵感大王,
终结了这场纷争。
而通天河的水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老鼋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领地。
为了感谢孙悟空的救助,老鼋决定亲自驮着唐僧及其弟子们渡过通天河。
并且,老鼋还想让唐僧替自己向如来问一个问题。
根据原文,老鼋的问题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在《西游记》四十九回,老鼋第一次背唐僧过河,它想请问佛祖,何时能得脱本壳,得一个人身。
但在九十九回,老鼋二次背唐僧过河,问题是却是年寿。
这两个说法,看起来不太一样,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是有轮回转世的。
老鼋问何时能得人身,并非是从鼋变成人,而是下一世投胎人身。
所以它的问题就是问自己的年寿和归宿。
老鼋这一生是畜类,经过多年修行,它觉得下一生能托生人身。所以才向唐僧提出这个请求。
唐僧的答复很干脆:“我问,我问。”
可当取经回来,再次见到老鼋,面对盘问,唐僧却哑口无言,“那长老不曾问得老鼋年寿……却又不敢打诳语,沉吟半晌,不曾答应。”
看到这里,读者有疑问,唐僧为什么会食言,面对老鼋盘问,他又为什么欲言又止?
唐僧为什么要食言?他又有什么难言之隐?其实关于唐僧食言的原因,在西游记原文中,是有交待的。
在第九十九回有这样几句旁白,说的很清楚:
“原来那长老自到西天……专心拜佛及参诸佛菩萨,意念只在取经,他事一毫不理,所以不曾问得老鼋年寿。”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唐僧专心拜佛取经,把老鼋的事忘记了,所谓一毫不理,就是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理都不理。
可是这样似乎也说不通,既然不想理这件事,当初为什么要满口答应呢?难道是为了过河方便,骗取老鼋的帮助,假装答应的吗?
这并不符合唐僧的身份。
其实唐僧的真实想法,未必是旁白中所说的忘记了。
反复对比原文,联系前因后果,就会发现一个线索。
唐僧抵达灵山,见到佛祖后,如来曾对唐僧说过一段话,这段话言语不多,却包含佛门真谛。
从这段话中,或许可以了解唐僧的真实想法。
唐僧在灵山,如来对他说了什么?正如前文所说,在西游记第九十八回有这样的文字:
“如来对三藏言道:‘多贪多杀,不向善缘,变化畜类……那许多披毛戴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永堕阿鼻,不得超生者,皆此故也。”这段话正是如来对唐僧说的。
唐僧是如来的第二个徒弟,是金蝉子转世。
他的善根深厚,自然一点就透,唐僧很明白这段话的含义。
这几句话正好能够回答老鼋的问题。
简而言之,佛教是讲因果报应的,贪瞋痴爱,与人争斗,堕落畜类,这是因果使然。
那老鼋既是畜类,必然是前生做过错事,不向善缘,所以才堕落失去人身。
根据它的自述,这老鼋虽然受灵感大王的欺负,但它仍然有争斗之心,而且贪心不泯,一心想着通天河下的宅邸。
贪瞋痴爱不除,纵然修行多年,恐怕也是枉然。哪里能恢复人身呢?
唐僧取经路上,仍是凡僧,所以当老鼋请托的时候,他答应的十分痛快。
但唐僧也是转世灵童,经过如来点化,必然宿根发现,洞察因果。
再见老鼋时,纵然知道它很难恢复人身,却难以启齿,很难实言相告。这也是唐僧慈悲的一面。
当然旁白所说他一心向佛,余事不在心上,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只不过那是字面上的解释,作者真实用意,已经借如来之口,说的很清楚了。
这些隐情,恐怕才是这本书的真谛所在。
也有人会说,唐玄奘是历史上著名高僧,就算慈悲为怀,也应该救渡老鼋,而不该知而不言。
其实,这是西游记这本书所带来的误区,也是世人一个普遍的误解。
世人误解西游记大家都知道,小说人物绝非历史人物。
西游记取材自唐代高僧玄奘取经,这本身就容易让人混淆,再加上这本小说绘声绘色,写的非常精彩,读者看了更是真假难辨。
很多人把书中唐僧误认为是历史上的那个唐玄奘了。
历史上的唐玄奘,孤身徒步,跨越万里之遥,到天竺学习佛理,求取真经。他没有神通变化,更没有三个徒弟。
他所靠的,就是对于佛教真理的虔诚,普渡众生的心愿。
玄奘法师所做所行,可以说是万世师表,令人钦佩之至。
他的毅力和信仰,令后来人自愧不如。所以,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取经,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至于西游记中的唐僧,那只是一个小说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并不能把虚构和现实混为一谈。更不能把小说人物的瑕疵,放在玄奘法师身上。
这是很不对的一件事,是一种误解。
综上所述,关于西游记这本书,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内所隐含的道理,也都很值得我们体悟。
粗读一本书,所看到的可能只有那些打斗场面,各路神仙鬼怪。
细读之下,却能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这个意思。
对此,你有设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 《西游记》发布于:山东省正规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